首页 > 生活与健康
生活与健康

养藏之道启新篇:立冬节气与中医养生要诀

2025-11-21

今日立冬:当寒风初起,霜叶飞舞,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——立冬。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简洁地点明了立冬的含义:冬季自此开始,万物趋于闭藏、休养,为来春的勃发积蓄能量。

一、立冬溯源:秋尽冬来万物收藏

冬者终也,立冬标志着自然界生气开始闭蓄,阳气沉降潜藏,阴气渐盛。古代社会,立冬是重要的祭祀与休憩节点。天子有迎冬之礼,百姓则举行祭祖仪式,感谢丰收,祈求平安过冬。民间亦有补冬习俗,人们相信此时进补能吸收最佳养分,强壮体魄,抵御寒冬。这一天被视为冬季的开始键,自此,天地间由生长转向藏养

二、天人相应:立冬养生,中医的冬藏智慧

中医养生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便是天人相应。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,包括阴阳消长、气血运行、脏腑功能,都与自然界的四季更迭息息相关。立冬作为冬季的序章,其养生精髓核心就在于两个字——藏养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对冬季养生有经典论述: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;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;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

这段文字精辟地指明了立冬及整个冬季的养生原则,强调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,内守阳气,不外泄精气,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
三、立冬养生要务:重在

围绕养藏主旨,立冬及之后的养生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:

起居作息:护阳气潜藏

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:顺应自然界阳气迟升的特性,保证充足睡眠,尤其是深度睡眠(夜间11点至次日3点为肝胆经循行、养气血修复关键期),避免熬夜耗伤阳气。

避寒就温:注意保暖,尤其保护好颈部、背部、腹部(肚脐周围)、双脚(寒从脚起)。室内温度湿度适宜,避免过暖出汗或过于干燥。

适时添衣:秋冻结束,需及时穿上保暖衣物,遵循无寒即止原则,避免过度包裹导致动辄出汗,反泄阳气。

精神情志:宜安宁内敛

使志若伏若匿:冬季应精神内守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、过度兴奋或忧虑抑郁。保持心态平和、安静内收为佳。

恬淡虚无:减少不必要的思虑和操劳,可通过静坐、冥想、听舒缓音乐、阅读等方式静心养神。

饮食调摄:以温补为主

少食生冷,多温补:寒冷易伤阳气脾胃。减少生冷瓜果、冷饮摄入。多食温热、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。原则是滋养温润,补肾填精

增苦减咸:《千金要方》云:冬七十二日,省咸增苦,以养心气。可适量增加如苦瓜(宜做热菜)、莲子心、绿茶(胃寒者慎)等苦味,少吃过咸食物以免伤肾水,浮阳上亢。

具体食物推荐:

肉类:羊肉、牛肉、鸡肉(性偏温,补气养血,驱寒暖身)。

根茎类:山药(补脾肺肾)、红薯、芋头、土豆(健脾胃)。

干果及种子:核桃、板栗、黑芝麻、枸杞(补肾益精)。

谷物:黑米、小米(养脾胃)。

蔬菜:温性蔬菜如白菜、卷心菜、白萝卜(熟食)、胡萝卜(熟食)、南瓜、洋葱、生姜(驱寒)。

汤粥为主:多喝温热的汤(羊肉汤、萝卜牛腩汤等)和粥(小米山药粥、红薯粥、桂圆红枣粥),温热养胃,易吸收。

注意:根据个人体质进补。阴虚火旺者不宜多食辛辣燥热之品(如大量姜、蒜、烈酒、炸物),应以清补、平补为主(如鸭肉、银耳、百合、梨),或在温补中搭配甘凉食材制衡。

运动锻炼:宜内敛缓和

避寒防风:选择天气晴好、气温稍高时段(如上午10点后、下午3点前)进行户外活动。

动静结合,量力而行:推荐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缓和运动。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阳气。

冬季不宜汗泄太过:微微出汗即可,无泄皮肤

四、中医养生技能助力冬藏

在立冬及整个冬季,一些传统的中医外治法能有效地辅助温通经络、激发阳气、散寒除湿,是养藏的重要补充手段:

艾灸——温暖驱寒的冬日暖阳

原理:艾为纯阳之草,其燃烧产生的热力能温通经脉、散寒除湿、扶助正气。

立冬常用穴位与功效:

关元穴(脐下3寸):补肾培元、固本回阳。适用于畏寒肢冷、疲劳乏力、腰膝酸软者。

命门穴(背部第二腰椎下):壮命门之火,强腰脊。主治阳气不足、腰脊冷痛、夜尿频多。

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3寸):强壮保健要穴,健脾胃,祛寒湿。冬季常灸可提高抗寒能力。

涌泉穴(足心凹陷处):引火归元,安神助眠,滋补肾精。尤其适合上热下寒(如冬天脚冷难暖)者。

操作案例:

场景:畏寒怕冷,腰膝疲软

操作:取仰卧位,点燃艾条,温和灸关元穴15-20分钟(局部温热舒适为宜)。再俯卧位,温和灸命门穴15分钟。每周3-4次。

注意:艾灸后需保暖,避免受风寒。有出血倾向、阴虚火旺严重、皮肤溃疡处不宜直接灸。

刮痧——疏通经络的身体清道夫

原理:通过特制工具,在皮肤相应部位反复刮拭,使局部显现(一种皮肤微细血脉的良性充血反应),达到活血化瘀、疏通经络、驱邪外出的目的。

立冬适用情况:主要用于调理气血不畅,驱除寒气和湿气。适合:

受寒后颈肩部僵硬不适。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、纳差。

轻度着凉,头痛项强不适(注意:高热、严重感冒时不适用刮痧)。

操作案例:

场景:受凉后肩颈僵硬酸痛

操作:坐位,暴露颈肩部皮肤。涂抹适量润滑油(如刮痧专用油或橄榄油)。用刮痧板角部或弯曲边缘,沿着颈部两侧(胆经、大肠经),由上向下(如颈到肩)、由内向外缓慢、均匀、单方向刮拭(角度约45度),力度以受者能接受为宜,每个部位(如左肩井、右肩井)刮5-10下即可出痧。重点刮斜方肌、肩井穴周围。出现红色、紫红色痧斑即可(勿强求出痧过多)。刮后需注意保暖避风,4-6小时内不洗澡。

注意:体质虚弱、空腹、孕期、皮肤破损处、有严重出血疾病者禁用。

推拿按摩——舒筋活络的内在调和

原理: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,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舒筋缓急。

立冬养生应用

自我保健按摩:

揉腹(睡前或饭后1小时):双手搓热,重叠放于腹部按顺时针方向(随肠道走向)缓慢、柔和按摩数圈,可健脾胃、助运化、强体质。

敲打胆经(大腿外侧):沿裤缝线位置(足少阳胆经循行线)用空拳适度拍打,从上向下,可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。

按揉涌泉穴(睡前):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涌泉穴3-5分钟(有酸胀感),温通肾经、引火归元、改善睡眠。

顺势而藏,以待春生

立冬,是休养生息的号角,是积储能量的起点。遵循养藏之道,让我们的身心顺应天地规律,安然潜藏:起居讲究缓息避寒,情志保持静谧安宁,饮食重在温补滋养,运动宜选静缓适度。如能以科学的方法利用艾灸之温热、刮痧之疏通、按摩之调和作为助力,则能更好地激发身体内在的自愈力,驱散寒邪,固护阳气。如此养得法,静待冬尽春来,我们必将在来年焕发出更加健康、蓬勃的生机。

(转自华佗培训学校公众号)



Copyright  ©  2024- 河北吴氏网  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备案号:冀ICP备2024075435号-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